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_成熟人妻换XXXX_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_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

今天是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歡迎光臨本站  

熱點推薦詞:

蕪湖市

三部門關于印發《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的通知

文字:[大][中][小] 手機頁面二維碼 2016/10/25     瀏覽次數: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促進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特制定本行動指南。本行動指南指導期為2016-2018年,將根據服務型制造發展需要滾動發布。 一、現實意義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制造業企業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有利于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發展服務型制造,是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的必然要求。我國是全球首先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總體處在中低端,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和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問題,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發展服務型制造,以創新設計為橋梁,推動企業立足制造、融入服務,優化供應鏈管理,深化信息技術服務和相關金融服務等應用,升級產品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效能,拓展產品服務能力提升客戶價值,能夠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 發展服務型制造,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選擇。工業化進程中產業分工協作不斷深化,催生制造業的服務化轉型。信息化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深度應用,加速服務型制造的創新發展。發達經濟體實踐證明,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搶占價值鏈高端的有效途徑。當前,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調整,我國制造業亟需補足短板,實現轉型發展。同時,我國也迎來與全球同步創新的難得機遇,“中國制造+互聯網”的深入推進為服務型制造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和強大技術支持,必須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融合,才能重塑制造業價值鏈,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有效改善供給體系、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舉措。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型制造能夠引導制造業企業以產需互動和價值增值為導向,由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有利于改善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破解產能低端過剩和高端不足并存的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多方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制造強國戰略的新要求和全球科技革命的新機遇,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制造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為導向,加強政策引導,營造融合發展生態,增強支撐保護能力。支持企業聚焦核心業務和產品,加快服務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推動服務型制造向專業化、協同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形成國民經濟新增長點,打造中國制造競爭新優勢。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尊重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把握服務型制造發展趨勢,勇于創新,加快轉型,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合理有序引導,增強公共服務供給,優化服務型制造發展環境。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通過科技、制度等創新,激發企業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活力和潛力。拓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創新服務方面的應用,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資源整合、運營協同,以服務提升帶動制造能力和制造水平提升。 立足行業,突出特色。支持企業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行業競爭優勢,因地、因業自主實踐并創新發展服務型制造模式,不斷優化組織結構,推動管理創新,探索發展路徑。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裂變”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提供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 示范引領,多方面推進。針對價值鏈延伸和提升的關鍵環節,圍繞企業、項目、平臺和區域,多層次開展試點示范和宣傳推廣。堅持問題導向和發展導向,著力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制定標準、培育人才,凝聚發展服務型制造的多元合力,推動大中小企業多方面協同發展。 (三)主要目標 通過三年的發展,服務型制造水平明顯提升,對企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制造與服務多方位、寬領域、深層次融合。基本實現與制造強國戰略進程相適應的服務型制造發展格局。 ——創新設計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產品設計、系統設計、工藝流程設計、服務設計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定制化設計、用戶參與設計、網絡協同設計、云設計等服務模式不斷涌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組織方式持續創新。貫穿產業鏈的創新設計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有效促進研發和生產、技術和產品的系統提升,推動市場和服務、供給和需求的協調發展。 ——協同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制造業企業專業化分工不斷深化,制造與服務協同能力不斷增強。供應鏈管理和相關金融服務快速發展,產融合作持續深化。服務外包和業務協作廣泛開展,分享經濟發展更加普及和成熟。企業與客戶逐步從產品購銷關系向運營伙伴、價值伙伴關系轉變;市場競爭逐步從企業個體競爭向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競爭轉變。 ——網絡化服務支撐能力進一步拓展。網絡服務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更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系統集成服務、產品在線服務、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信息增值服務、工業電子商務等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工業云服務等智能服務創新發展,集成消費、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全過程的工業大數據應用逐步產業化推廣。 到2018年,力爭完成“5155”示范任務,即培育50家服務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支持100項服務水平高、帶動作用好的示范項目;建設50個功能完備、運轉效率高的公共服務平臺;遴選5個服務特色鮮明、配套體系健全的示范城市。其中,示范企業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0%左右。 三、主要行動 (一)設計服務提升行動 1. 推動創新設計發展 以創新設計為重要橋梁,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強化創新設計引領。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推動建設貫穿產業鏈的研發設計服務體系,引領服務型制造發展。不斷深化設計在企業戰略、產品合規、品牌策劃、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探索發展眾包設計、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協同設計等新型模式,增強自主創新設計能力。推動創新設計在產品、系統、工藝流程和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強化創新設計對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行業的服務支撐。引導制造業企業加大對設計的投入和應用,帶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鼓勵競爭性領域優勢企業建立獨立設計機構,加快培育第三方設計企業,面向制造業開展專業化、高端化服務。 營造良好生態環境。建設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支持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多方面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方法,逐步完善原位校準、動態感知、需求挖掘、人機工程、系統仿真、增材制造等技術能力。鼓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工具和軟件,提高人機工程虛擬仿真應用水平。支持建立從業人員和專業機構的社會化評價體系,開展統計調查體系研究,推動創新設計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中國設計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 專欄1   推動創新設計發展 制訂制造業創新設計發展行動綱要。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研究分析制造業創新設計發展現狀和發展環境,規劃未來創新設計發展的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升創新設計水平和知識產權競爭力,強化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和服務能力。 加快工業設計發展。推動工業設計由產品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是強化創新設計引領的重要舉措。繼續開展中國優良工業設計獎評選,推動建設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創建一批.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 鼓勵工藝裝備創新設計。依托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支持企業通過創新設計提升傳統工藝裝備,推進工藝裝備由通用向專用、由單機向連線、由機械化向自動化的持續升級。 建設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四眾”支撐平臺、科技園、孵化器和創業基地等積較發展創新設計。推動專家經驗和工業專業知識的體系化,建設開放共享、專業效率高的服務平臺,健全行業交流、技術研發、實驗驗證、型式評價、標準制定、水平認證和知識產權等服務功能。支持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設計集群。 2. 推廣定制化服務 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鼓勵制造業企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開展定制化服務,增強定制設計和柔性制造能力,實現生產制造與市場需求高度協同,強化用戶體驗,提升產品價值。 培育定制化服務模式。鼓勵日用消費品、紡織服裝、家居建材、電子終端、機械裝備和汽車等制造業企業,通過客戶體驗中心、在線設計中心和大數據挖掘等方式,采集分析客戶需求信息,增強定制設計和用戶參與設計能力。加快零件標準化、部件模塊化和產品個性化重組,推進生產制造關鍵環節組織調整和柔性化改造,形成對消費需求具有動態感知能力的設計、制造和服務新模式。支持開展大批量定制服務。 強化社會協作與技術支撐。支持社會中介組織、產業園區和互聯網企業搭建信息采集服務平臺,健全數據共享和協同制造機制,為制造業企業開展定制化服務提供應用支持和技術支撐。加大增材制造應用推廣力度,探索定制化服務的設計方法,建立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 (二)制造效能提升行動 3. 優化供應鏈管理 推廣供應鏈管理(SCM)等先進管理理念和組織方式。強化制造業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促進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協同整合,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和效益。 發展供應鏈管理專業化服務。支持制造業企業整合內部物流資源,優化生產管理流程,成立專門的供應鏈管理部門,或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外包合作,推動供應鏈各環節有機融合,提升供應鏈一體化水平和競爭能力。鼓勵制造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提高供應鏈的市場響應效率和產品服務質量穩定性。分行業推廣集中采購、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精益供應鏈等模式和服務。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第四方物流企業,加快發展供應鏈業務流程外包,效率高提供信息咨詢、訂單管理、物料配送、倉儲庫存等服務。 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拓展信息通信技術在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應用,推廣智能化物流裝備和倉儲設施,提升計劃、調度、運作、監控能力。推進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完善供應鏈管理技術標準,提高運輸、物流容器和搬運工具等標準化水平。建立健全制造業物流數據采集、管理、開放、應用等標準規范,提高物流活動數據化程度。鼓勵行業組織、研究機構與制造業企業聯合探索供應鏈運作的績效體系和標準模型,促進供應鏈管理規范化發展。 專欄2  優化供應鏈管理     推廣供應與庫存管理服務。支持高端裝備、汽車制造、工程機械、家用電器等行業面向上游,紡織、輕工、鋼鐵、有色、石化、建材、醫藥等行業面向下游,開展集中采購、供應商管理庫存、零庫存管理等供應與庫存管理服務。 實施生產物流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針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產成品等生產物流活動,鼓勵企業加強系統設計,應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建設面向客戶訂單的供應鏈管理模式,構建數據協同的柔性供應鏈和智慧供應鏈體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探索建立供應鏈戰略聯盟。強化供應鏈內部資源配置和運營管理協同協作,鼓勵建立以核心企業為龍頭、配套企業為基礎、戰略合作為驅動的供應鏈聯盟,深化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合作關系,逐步形成分工協作、協同配合、標準規范、運轉效率高的供應鏈組織體系。 4. 推動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 支持建設以制造業企業為中心的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體系,突破資源約束和空間約束,實現企業間協同和社會制造資源廣泛共享與集成。 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引導制造業企業增強信息化方案設計、系統開發和綜合集成能力,實現研發設計、生產組織、質量控制和運營管理等子系統互聯互通、協同運行。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面向制造業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開發低成本、高可靠的信息化軟件系統,加大應用推廣力度,促進兩化深度融合。 大力推動云制造服務。支持制造業企業、互聯網企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跨界聯合,實現制造資源、制造能力和物流配送開放共享,提供面向細分行業的研發設計、優化控制、設備管理、質量監控等云制造服務,推動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和市場需求的智能匹配和效率高協同。鼓勵中小企業采購使用工業云服務,承接專業制造業務,外包非核心業務,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研究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體系,加快制訂面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協同制造技術標準,以及產業鏈上下游間的服務規范。 5. 支持服務外包發展 聚焦信息技術、業務流程和知識流程外包,推動服務外包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深化產業分工,促進產業鏈持續優化。 鼓勵制造業企業發展服務外包。引導企業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模式,樹立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理念,在信息技術、研發設計、能源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領域,廣泛采用服務外包。支持制造業企業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積較承接離岸和在岸服務外包業務,深度嵌入產業鏈運營管理。大力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集成服務水平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引導中小企業釋放服務外包需求,推動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 優化服務外包發展環境。積較搭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數據、云計算、電子商務等服務外包產業平臺,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鼓勵行業組織、研究機構和企業務實合作,開展服務外包研發、人才培訓、資質認證等服務。加強服務外包公共信息服務,及時發布國際國內市場動態和政策信息。 (三)客戶價值提升行動     6. 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引導制造業企業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統管理從需求分析到淘汰報廢或回收再處置的產品全部生命歷程,著力統籌優化產品服務,綜合協調產品、用戶以及環境利益,實現產品經濟價值和社會生態價值較大化。 發展專業化服務體系。以便利客戶使用為導向,推廣電子交互技術手冊,完善設備運輸、演示安裝、設備調試、客戶培訓等交付服務。以保護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為導向,開展遠程在線監測/診斷、健康狀況分析、遠程維護、故障處理等質保服務。以節能環保為導向,開展產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綠色環保服務。創新按服務計費模式,健全產品營銷服務體系。發揮公共服務平臺、產業聯盟作用,引導中小企業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     提高認證認可計量檢測服務水平。強化產業認證認可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建設,規范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許可,發展面向制造全過程的認證認可計量檢測等服務,推動認證認可計量檢測服務融入產品設計環節,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推進認證認可計量檢測國際互認,支持裝備和服務走出去發展。     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務水平。鼓勵企業研發應用互聯網平臺和系統軟件,獲取產品生產和使用全過程的數據信息,并提供協同管理、資源管理、數據服務等功能服務,拓展產品價值增值空間。完善標準規范,支持機電產品再制造企業和相關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專欄3  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提供在線監測/診斷服務。重點支持工程機械、特種設備、交通工具、礦山機械、化工設備、數控機床、精密儀器、通信設備、電力設備和耐用消費品等領域企業建立運行監測中心、不間斷應答中心等服務體系,通過設備跟蹤系統和網絡服務平臺進行遠程監測、故障診斷、遠程維修、趨勢預測等在線支持服務。     發展按服務計費模式。鼓勵專用設備和消費品等領域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體系,創新產品增值服務方式,改變傳統單一的產品銷售模式,發展直接面向用戶、按流量或時間計費的租賃服務模式。     開展綠色環保服務。探索制訂綠色環保服務產品標準和服務標準,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等體系,開展綠色服務認證評價試點,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完善家用電器、辦公設備、醫療器械,以及部分機電化工類(發動機、蓄電池、輪胎等)產品的售后維修體系和舊件回收體系,開展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綠色環保服務。加大綠色環保服務政策引導和輿論宣傳,鼓勵循環再利用。 7. 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面向能源、通信、交通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引導制造業企業提供專業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綜合需求,多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實力。 支持總集成總承包加快發展。鼓勵制造業企業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和組織結構重構,集中整合資源優勢,開展設施建設、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節能環保、專業維修等領域的總集成總承包。引導企業增強咨詢設計、項目承接等系統解決能力,面向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承攬設備成套、工程總承包(EPC)和交鑰匙工程。圍繞“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深化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積較承接國際工程項目,帶動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重大裝備整體發展。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點支持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電力等行業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節能改造。引導節能設備、通用設備制造企業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由設備制造商向綜合節能服務提供商轉變,加大節能技術和產品研發力度,創新合同能源管理融資模式,加強項目風險防控能力,提升綜合節能服務水平。繼續培育壯大工業領域節能服務公司,充分發揮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作用,提升能源計量測試水平。依托行業組織,支持高耗能企業與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對接合作,開展節能培訓和節能診斷,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專欄4   發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     拓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領域。在新能源、重大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電子信息、電力設備、水泥裝備等領域,支持企業增強實力,取得資質,提供工程總承包、建設-移交(BT)、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等多種服務,開展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工程監理、工程施工、系統控制、運營維護等業務。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充分利用保險服務功能,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總結先進企業經驗,加強典型案例推廣,帶動有基礎有潛力的企業向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商轉型。     支持承攬國際重大工程。圍繞“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支持承包商走出國門,承接國際重大工程項目,由工程承包向標準技術輸出、信息系統集成、交鑰匙工程、系統解決方案等方向發展。 8. 創新信息增值服務 鼓勵企業利用軟件和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值。 引導企業開展信息增值服務。針對客戶特定需求,研發設計具備個性設定和動態更新功能的產品。在重大技術裝備、特種設備和日用消費品等領域,開展在線支持和數字內容增值服務,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鼓勵企業拓展線上線下多元服務,增強客戶粘性。支持企業采購產業鏈相關企業提供的信息增值服務,實現生產經營管理信息集成和協同運營。 提升信息增值服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強信息增值服務安全性研究,采用可信產品和服務,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增強安全事故應急處理能力。支持制造業企業升級傳感器、芯片、存儲、軟件等,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平臺為客戶提供實時、專業和安全的產品增值服務。 專欄5   創新信息增值服務     拓展生產領域增值服務。支持數控機床、海空裝備、電力設備、醫療器械、特種設備等制造業企業推進軟硬件一體化,研發部署信息系統和服務平臺。建設一批示范項目,鼓勵企業拓展系統集成和系統運維等新的服務領域,提供設備狀態監測、產品質量監測、生產運行分析等服務。     創新消費領域增值服務。支持電子終端、家用電器、輕工紡織、家居建材等制造業企業研發制造智能終端、可穿戴產品和智能家居等產品,為客戶提供環境監測、醫療健康、生活服務、在線教育等高端服務。建設一批示范項目,鼓勵企業從單純硬件競爭向應用服務競爭轉變。     (四)服務模式創新行動 9. 有序發展相關金融服務 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發起設立或參股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要素生產率。 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面向裝備制造等行業,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核心主業突出、具有較強行業競爭力、具備一定資金集中管理經驗的制造業企業集團設立財務公司,有效提高企業集團內部資金運作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積較發揮大型制造業企業信息優勢,為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SCF)業務和投貸聯動試點提供有效信息支撐服務。加強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建設,助力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發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發展融資租賃業務。引導生產特定產品的企業通過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租賃產業基金等方式,逐步發展大型設備、公用設施、生產線等領域的設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服務。支持制造業企業與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積較探索在重大工程建設中引入設備融資租賃模式。加強與海外施工企業合作,開展設備海外租賃業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10. 把握智能服務新趨勢 創新發展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和社會化協同為主要特征的智能服務網絡。鼓勵企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突破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的資源邊界和運營邊界,推動生產和消費、制造和服務、產業鏈企業之間多方面融合,促進產業、人力、技術、金融等資源高度協同。 探索智能服務新模式。引導制造業企業跨領域、跨地域協同,建立大數據聯盟等產業鏈合作組織,對接科技、金融、文化等多種資源,深度參與產業協同和社會協作。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政策引導,充分利用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服務平臺,促進創客、公共服務、消費者與企業之間互動融合,促進分享經濟推廣普及,營造有利于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推動新服務、新模式競相涌現。 培育智能服務新能力。大力發展工業電子商務。引導大型制造業企業建立在線采購、產品銷售和綜合服務平臺,帶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發展。支持建設面向重點行業的電子商務平臺,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反應速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強化大數據和工業云服務能力。建設覆蓋客戶需求、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全流程,貫穿產學研金商用等全領域的大數據技術體系和支撐服務體系,引導企業建立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實時并行的數據模型和數據鏈條,推動大數據產品應用和產業化進程。加快傳感器、控制系統和工業App發展,大力推進物聯網建設,加強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研發,提升動態感知、輔助決策、智能配送等生產服務能力。發展“制造即服務”業務,在設計、制造、檢測、認證、營銷、維護等領域探索開展運營服務。 四、支撐保護 (一)強化組織保護 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健全政策體系、密切部門分工協作、加強宣傳推廣,動態跟蹤產業發展態勢,及時協調解決矛盾問題,多方面落實專項行動各項任務。工業和信息化部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結合當地發展階段和產業實際制訂推進方案,抓好工作落實。積較發揮行業組織在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推廣行業先進經驗、協調跨領域合作等方面的作用,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全力推進服務型制造發展。 (二)加強政策引導 打造有利于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政策體系,落實支持制造業企業進入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財政、稅收、金融、土地、價格等政策。利用現有資金渠道積較支持服務型制造發展。發揮好營改增推動服務業發展的積較作用。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適合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實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企業服務創新,健全完善市場化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加大對企業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建立知識產權協同應用和風險防范機制,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和中介服務體系。大力推動自愿性產品認證。深化理論研究,逐步完善統計調查體系,探索開展服務型制造概念術語、參考標準和評價體系研究制訂和應用推廣。 (三)完善平臺支撐 推動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寬帶網絡建設和改造。創建一批面向制造業的專業服務平臺,瞄準價值鏈高端環節,完善研發設計、產業技術基礎、協同制造、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務和融資租賃等領域的公共服務,支撐制造業企業提升服務創新能力。發展一批綜合服務平臺,鼓勵地方政府部門加大對綜合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優化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手段,有效提升重點區域、重要領域的公共服務水平。 (四)開展示范推廣 統籌社會組織、研究機構和制造業企業等多方資源,推動“服務型制造萬里行”主題系列活動,重點選取若干典型省份召開服務型制造推進會。開展示范企業、示范項目和創新模式案例總結和經驗推廣。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加大推廣和支持力度,結合發展實際開展試點示范工作,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整合匯集服務型制造專家資源,建立服務型制造專家庫,深入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開展巡訪、咨詢和診斷服務,不斷深化企業和社會對服務型制造的認識。支持相關機構發布《中國服務型制造發展藍皮書》。 (五)深化國際合作 搭建多層次服務型制造國際交流平臺,鼓勵地方、園區、企業創新合作方式,推動國際交流合作。支持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在國外布局研發設計中心和分支機構,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式制造服務網絡。引導制造業企業增強核心服務能力,取得國際認可的服務資質,積較承攬國際工程項目,推動目標國家及市場在高鐵產品、技術、工程采購及使用環節采信我國高鐵產品相關標準、認證評價制度及結果,達成雙多邊國際互認,帶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認證和服務“走出去”。 (六)加快人才培養 加快高端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建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的服務型制造人才發展體系。依托重點人才工程,加大服務型制造領域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制造業企業與研究機構加強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人才培訓。鼓勵行業組織積較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提高人才流動的便利化水平。探索通過服務外包、項目合作等形式,提升人才的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加大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力度,不斷強化對高端人才的服務能力。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頁
在線咨詢
在線客服:

請掃(sao)描(miao)二維碼訪問(wen)手機站

[向上]